中新网11月10日电 “互联网+”是当下最热词之一,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也成为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和老师们今后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作。近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指导,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全国近200所高校的300多位校园信息化专家和老师,共同就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围绕智慧校园建设及“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分享。
大数据管理成智慧校园建设的挑战
我国的智慧校园建设尚处在初期,至少是未来十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旋律。智慧校园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全面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呈现于六个方面的早期典型特征: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高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当前也存在着困境,主要表现在面向业务条线、事务处理,缺乏整合,被业务部门牵着走,积累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业务过程,可使用的外部数据极少,迫切需求综合数据分析与利用。“学科评估、发展规划、院系二级管理、面向个人服务、需要明细的精确数据,要进一步统计分析,可部分业务没有信息化支撑,缺少这方面的数据,部分业务系统独立运行、形成信息孤岛,拿不到数据,个人填写的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不全,无法强制。数据管理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宓詠教授说。
“云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点
“云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点,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云化,“云”是机构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把整个系统都搬到“云”上,让机构在云上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各种用途不同、受众不同、粒度不同的功能性系统的建设,实现校园信息的全面采集、物理校园的全面映射和校园虚拟映像的全面构建。“由学校进行总体规划,运营商提供设施运营,互联网企业提供通用信息服务,行业软件企业提供核心系统,校内团队面向师生进行个性功能研发,形成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各类系统快速持续的迭代和升级,并不断地同周边系统进行融合,以用户为核心构建个性化的应用环境,形成碎片化、快速迭代、协同演进的方式。”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助理付小龙表达了以上观点。
智慧校园建设网络安全不容忽视
我国已是网络大国,但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的巨大挑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双翼。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云计算设施为数据窃密创造了条件,安全威胁将持续加大大数据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加大了信息泄漏风险,大数据成为APT攻击载体。“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可控程度低,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和手段不足,数据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难以提供有效安全保障。”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何海涛教授说。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但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赖于信息化,不是技术改变了生活而是需求改变了技术,要现有明确的业务发展规划和规范才有先进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化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也不是解放劳力和降低成本的工具,实践中需要不断反省、梳理与改良学校各项业务的转手,高校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消除决策者和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而不是数字鸿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小春说。(中新网IT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