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全球快时尚品牌的低谷。美国盖璞集团旗下品牌Gap连续七季营收出现衰退,子品牌Old Navy宣布将全面退出日本市场;瑞典品牌H&M第三季净利率年减9.2%。然而,衰退幅度最大的当属优衣库,其所属的迅销集团2016年下半年度净利衰退8成,引发市场热议。
曾被誉为「平价销售神话」,让创办人柳井正蝉联多年日本首富的优衣库,为何变成2016年最失意的快时尚品牌?
市场饱和,新对手以更低价抢市
快时尚产业成长正变「慢」!美国消费者研究机构总裁强生,今年6月接受《纽约邮报》采访时指出:「快时尚已经饱和到顶,」红极一时的Forever 21、H&M与Gap,如今都在衰退中挣扎。
竞争白热化之外,《经济学人》也点名来势汹汹的新进者正威胁着大品牌们。例如英国廉价服饰普莱马克,一件女装单价约新台币120元,约只有H&M的1/3。它不仅5年内年营业额涨幅超过95%,西班牙市占率还一度打败当地原生品牌Zara。
另外,消费者的态度也出现明显变化。首先,是由「投资消费」转变为「投资自己」,与其购买流行性强但过季即丢的快时尚商品,不如将钱花在改善体态。因此, 2016年俨然成为运动品牌的黄金期,如Adidas已4度调升财务预测,全年股价涨幅超过60%。
且快时尚长年被诟病的过度消费、不环保、廉价劳工、环境污染等负面标签,完全与新世代推崇的价值背道而驰。
优衣库并非未察觉威胁,但每一步转身,都非常吃力。
推副品牌,却因客群重叠侵蚀获利
比如,它10年前就推出更便宜的副品牌GU,这与竞争对手Gap在1994年的策略如出一辙。Gap当时的盘算是:让价格较低、面料普通但款式年轻大胆的「下驷」Old Navy去迎战红海市场,「上驷」Gap就有余裕提升品牌形象,拉高售价。
GU确实不负期待,营业利益成长超过34%,在集团内一枝独秀,但优衣库却也步上Gap的后尘:近20年来因客群部分重叠,Old Navy吃掉部分Gap的战场,形成巨大的获利侵蚀效应。
其实,优衣库不是没看到前车之鉴,也做出策略涨价,欲拉高品牌定位做区隔。但此举已宣告失败。2014年,柳井正宣布优衣库将涨价5%,2015年又再调涨10%,除反映汇率变动,更重要因素是「售价应反映商品的公允价值」。然而,消费者并不埋单,优衣库2016年上半年度客流量大减6.3%,迫使柳井正在法说会上坦承决策失误:「消费者对商品的信心比我们料想的程度还糟。」
其实优衣库2008年即找来知名设计师王大仁跨刀合作,陆续推出多款「设计师联名系列」,今年更签下爱马仕前设计师为艺术总监。这个招数,与同业H&M相似。H&M集团这几年持续推出高价品牌如COS等,拯救了部分获利。
然而,在A品牌奏效的好策略,在B品牌并不保证成功。它,会因为每个公司的原有定位,产生微妙的化学效应。
根据今年下半年度财报,即便消费者反应冷淡,优衣库日本营收仍小幅成长6.3%,总体海外营收合计却只成长3.1%,显然国际市场尚未埋单。
当快时尚不再只能比「快」,这场战争该怎么打下去?优衣库仍是家出色的企业,但现在,需要更大开大阖的创新,才得以突破困局。